针对居民水电气计量不准确、收费不规范等问题,最近全国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已开展整治行动,其中不少地方公开征集线索。各地的治理行动,重点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?事关民生,如何形成更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?而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说,又如何从根本上更好避免计量和收费的不规范?《新闻1+1》本期节目主持人董倩连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、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,带来分析解读。
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:水电气这样的公用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,也关乎千行百业的营商环境,基本上这样一些方面的收费会牵动整个物价指数,所以怎样去科学计量,公平收费,就最重要。而这方面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,所以国家下大力气去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,集中整治相关企业存在的违规操作,这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对这样一个问题是下了决心要去解决。而且一些问题也已经到了需要去关注的一个程度,因为这样一些领域,是典型的自然垄断,而且多数是国有企业在运营,长期以来可能会存在一个利益链条的问题,现在去进行集中整治,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,解决这一个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:作为老百姓、相关企业、最终用户,是很关注水电气方面花了多少钱的,对价格相对较敏感。但这些水电气的收费,可能每家每户多收个三五毛钱,老百姓没有感觉,或者因为很专业,老百姓找不到证据,也说不清楚原因。所以畅通举报投诉的渠道,非常有必要,让大家反映问题。但是这样一些问题的反映,可能并没这么简单,或者说不能单凭大家反映的问题去追踪和治理,我们要看到一些问题的普遍性。一方面进一步畅通反映渠道,同时也要“治一病、去百病”,通过集中整治,把问题集中起来,关注这样一些问题在各地的分布,通过发现一个问题,解决一类问题。
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:专项整治还是偏向一种运动式治理,可能是松一阵、紧一阵,未来还要健全长效机制,形成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体系。很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建立一种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流程的监督管理体系,在涉及相关企业的收费方面,事前价格、收费标准能不能够做到信息公开,事中能做到全流程监管,事后能够加强相应惩戒,只有这样才可以扎紧篱笆,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。而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,我们也需要加强相关的技术监管,水电气方面的智能电表、智能水表等方面的应用十分普遍,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,能轻松实现处处留痕,包括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预警一些非正常现象,在这一个方面监管也一定要向技术要生产力,通过智能监管,实现监管升级和监管效能的提升。
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:随着我们的祖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推进,整个四梁八柱已比较健全,但还有一些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。我们怎么样去聚焦解决,包括通过这样一些小切口,去发现一些大问题,把这些大问题能够集中整治和解决,这样的方法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。所以我觉得未来其他一些领域也可以借鉴这样一种聚焦的、小切口的做法,真正从关乎老百姓的福祉和民生的问题入手。
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 许光建:水电气属于公用事业,确实是既有垄断环节,比如像输配的,也有竞争性环节,比如在上游或者下游。所以政府部门要把垄断性环节经营好,管理好,不能让垄断性环节向更大范围延伸。要把能够放开的竞争性环节尽快、尽可能放开,引入更多的竞争者,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发现成本有多低或多高,才能减少相关成本、提高效率,提高服务标准。
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 许光建: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肯定是很重要的,需要三个方面。
企业经营者要一直地加强技术进步和管理,要用新技术,特别是数字化的经济时代,用新技术来减少相关成本,把减少相关成本的好处通过价格让我们消费者能够分享;
监管部门要及时了解消费者对这些公用事业的诉求和问题,使政府、企业和花钱的人可以形成合力,使价格更加合理,消费者能获得更加多好处,企业能够更多地消化。
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010-56125794
联系人:左经理
手机:13391904938